AED作為一種便攜式的急救醫療設備,可以為心臟病突發的病人進行電除顫,幫助發生心室顫動的病人恢復心律。而AED之所以被稱為“救命神器”,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能夠顯著提高生存率,非專業人員也可使用,是當今醫學界認定的搶救心臟呼吸驟停猝死病人的最有效搶救手段。據研究發現,如果在心臟驟停的1分鐘內使用AED對病人電擊除顫,救活概率為90%,4分鐘之內搶救成功率可達50%。因此,在公共場所配置AED,是目前國際上提高心臟驟停搶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
從2016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葛均波院士提出“改進公共場所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應用”到今年兩會民進中央建議“加快建立公共場所心臟性猝死急救體系迫在眉睫”的提案,雖然能讓更多的人了解SCD的危機和AED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讓AED的配備成為一項惠民工程,還需要更多的社會關注和推動。
有數據顯示,每年我國心臟性猝死發病人數已經成為危害我國國民生命的一大殺手。并且,心源性猝死者正在趨向年輕化,大約有43%的猝死者為18—39歲的年輕人。很多猝死是突發心臟驟停導致,可怕的是,在心臟驟停之后如果只干等著救護車,基本就會錯過搶救的黃金窗口期。如果在患者倒地后的四分鐘之內進行心肺復蘇(CPR),八分鐘內能實施高級心臟救護術(ACLS),則有至少43%的幾率可以被救活,因此有“黃金四分鐘”的說法。心搏驟停發生后4~6分鐘如果得不到及時搶救復蘇,會造成患者腦和其他人體重要器官組織的不可逆的損害。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流行病學統計數據還顯示:在我國,每分鐘就有一人發生心臟性猝死,其中大部分都發生在醫院外。如果沒有在入院前進行急救,最終搶救成功率極低。
從提高搶救成功率來看,AED配置的普及率僅是一方面,如何使用AED也是極為重要的環節。業界人士稱:“AED是非常容易操作的設備,然而對于如何使用AED,我國AED操作培訓率普及不到1%”。沒人會用,沒人敢用也是不爭的事實。
“沒人會用”的原因是,在中國,AED目前屬于第三類醫療器械。根據中國對第三類醫療器械的管理規定,使用者必須是專業醫療人員。其實現在的AED非常好用簡單,操作便捷,非專業人士也可使用。“沒人敢用”的原因則是一般市民擔心使用了AED,如果出現問題會不會遭遇訛詐,會不會卷入民事糾紛。雖然2017年國家已經修訂相關法律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一條款“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勵善意救助傷病的高尚行為。但是對于拿起AED救人,廣大民眾還是心有余悸。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應急救援志愿者的培訓和參與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志愿者是自身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不謀求任何物質、金錢及相關利益回報的人,這些人能合理運用社會現有資源,志愿奉獻個人可以奉獻的東西,為幫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開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實際的,具有一定專業性、技能性、愛心性的服務活動。雖然當前我國的社區服務志愿者活動總體上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但他們活躍在各個領域,是最能接受AED惠民工程和積極接受培訓的群體。尤其是類似于中華志愿者協會應急救援志愿者委員會的志愿者們,很多都是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和各種體系的司機,正是可配備AED和應用AED的良好人群,也是可以成為推動此項工程的中堅力量。隨著當今社會的認知和發展來看,AED將會迅速普及。在車站、商場、公園、社區等公共場所,甚至會成為和滅火器一樣的常用配置裝備,它的正確使用將會成為一個痛點。
所以志愿者的積極參與也將會是推動此項惠民工程的一股強大力量。充分調動和利用這個龐大群體的積極性,同時適當地對這些人進行專業的應急救助培訓,對AED普及并實際利用來講,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