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達今年準備了“推進AED普及與急救聯動”等提案,他表示,心血管疾病是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心臟驟停90%發生在院外,病發4分鐘內的搶救成功率可達50%以上,醫學界稱之為“黃金4分鐘”。在人員密集區域設置AED(自動體外除顫儀),能大大提高心源性猝死的搶救成功率。
“病發4分鐘內的搶救成功率可達50%以上,醫學界稱之為‘黃金四分鐘’。在人員密集區域設置AED設備,能大大提高心源性猝死的搶救成功率。”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副局長孫達告訴記者,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數多達54.4萬。他今年兩會的提案中,特別提到了推進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的大面積普及與急救聯動。
在調研中孫達發現,我國目前AED配置及使用的實際情況存在諸多不足,“表現為數量少、找不到、監管弱、不會用。”
數量少是指設備普及不到位。2021年,中國醫學救援協會發布的《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設置要求》團體標準建議每10萬人應配置100~200臺AED。目前,我國每10萬人配置AED數量僅為15臺左右。
找不到是指信息位置不準確。我國AED保有量本就不足,當前雖有數十款的AED地圖小程序或App產品,但設備管理及信息呈現形式較為雜亂。在緊急狀態下,往往很難就近快速找到可用的AED,很可能錯過最佳救治時間。
監管弱是指管理單位不明確。AED在社會層面鋪設后,往往不知道歸誰管理和維護。AED是有使用壽命的電子產品,其內部電池與電極片的壽命約為3~5年,如監管單位不能做到及時監管與維護,會讓AED喪失功能,成為擺設。
不會用是指急救培訓不扎實。我國每年急救知識的普及人群有1000多萬,普及率僅為1%,會使用AED的占比更少。
AED的普及和急救聯動關系到群眾的生命安全,就此孫達提出三點建議:
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盡快增加AED數量。一方面通過社會組織設立公開募捐慈善項目,動員AED廠商捐贈AED設備,動員社會愛心人士和企業捐贈資金購買AED設備,捐贈給有需要的地區。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化、商業化運營模式增加AED數量。在保障AED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允許社會商業力量進入AED領域,促進AED得以規范快速地落地推廣。
二、建立健全標準化的AED設備信息管理機制。要建設標準化的AED急救地圖,出臺統一的AED急救地圖信息管理標準,規范AED急救地圖與各大商用地圖的整合。“群眾打開任意一款地圖,都能通過準確可靠的位置信息快速找到AED。”孫達建議,同時要整合各品牌AED的位置及狀態信息數據,并與商用地圖、120急救中心等數據庫信息共享,緊急時可實現多方聯動響應。
三、要建立AED設備監管體系。將AED設備信息聯網,支持主管部門全面掌握設備運行數據,督促運維單位及時做好維護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保障使用壽命,讓每臺AED都能以最佳工作狀態來應對緊急狀況。
此外,孫達還建議加快社會化培育和發展急救技能志愿者服務保障隊伍。“面向重點公共場所工作人員及公眾,大力開展急救技能培訓并定期開展復訓,建立急救技能志愿者服務保障隊伍,進一步提高應急救護能力。”孫達說。